史佳慶 李曉辰
2022年11月18日,合肥,第五屆世界聲博會暨全球1024 開發者節開幕,個性化3D 虛擬人構建
近日,由搜狐視頻出品的青春愛情劇《青梅酸酸你微甜》,講述了人工智能專業的研究生在雙胞胎妹妹去世后心懷愧疚,想要開發“AI仿生故人”,讓已逝妹妹復活的故事。
現實中,隨著技術迭代,以南京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為代表的科技公司已實現碳基人類的硅基化,即AI可以根據真人的音頻、視頻資料,用計算機模擬出和真人高度相似的“數字人物形象”。
有人反對并質疑智能技術的這一運用,但也有人真切地用此緬懷逝去的親人,希望去世親人以科技的方式重現。
在南京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辦公室里,忙碌了一天的張明(化名)隨手拿起桌子上的平板電腦。平板電腦里出現一位和藹可親、頭發花白的老奶奶,只見她身襲一身白色長裙,披著米黃色的披肩。
“奶奶,最近我的壓力很大?!睆埫鲗χ桨咫娔X里的老奶奶說。
“孩子,壓力也是動力的一種,加油!”
“最近我的睡眠也不好,經常會出現失眠的情況?!?/p>
“有時間出去散散心,適當做做鍛煉,有助于睡眠?!?/p>
“是啊,一直都想出去旅行?!?/p>
“想去就去吧,孩子!趁年輕可以好好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p>
簡單的對話后,張明放下平板電腦,繼續投入到工作中。
這一段視頻通話是那么地真實,但事實上,這位奶奶已經去世了,出現在張明平板電腦屏幕中的是奶奶的數字人形象。
“像張明這樣,復活‘奶奶’的不在少數。2018年2月,春節假期后上班的第一天,孫凱(南京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副總裁)的母親突然離世。為了彌補遺憾,我們在數字云端‘復活’了他的母親?!蹦暇┕杌悄軇撌既思鍯EO司馬華鵬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
“我從未想過母親走得如此倉促,心里還有千言萬語沒有和母親說,她突然就走了……我從內心深處根本無法接受?!泵鎸δ赣H的突然離世,孫凱后悔對母親愛得太含蓄,沒說出口的關愛再也沒機會對母親表達。
自從母親“復活”后,每當孫凱遇到了壓力,總喜歡和在云端上的“母親”聊天。
“媽,我有好好吃飯?!?/p>
“媽,你看我多聽話,已經把煙戒了呢?!?/p>
……
很多時候人們需要的不是一場正式的道別,或許只是再看一眼、說聲謝謝。
2016年上映的《美國隊長3》中就有這樣的場景,虛擬現實技術還原出父親出事前最后一個早上,叛逆的孩子回到家,特意和父親打了一聲招呼。2020年,韓國一位媽媽戴著VR眼鏡和觸感手套,重新聽到了去世三年女兒稚嫩的聲音,“摸著“她可愛的臉龐,還為她補辦了三歲的生日,最后目送“女兒”化為蝴蝶消失在空中。
科技的進步,讓生者與逝者的“溝通”成為了現實。這一切又是如何實現的?
“我們用科技‘復活’親人,無論是聲音、形象,還是動作表情和大腦,都‘無限逼近真實’。這有兩層含義:首先是數字人本身形象逼近真實;其次是數字人思想與情感逼近真實?!?/p>
“虛擬數字人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彼抉R華鵬表示,“我們用科技‘復活’親人,無論是聲音、形象,還是動作表情和大腦,都‘無限逼近真實’。這有兩層含義:首先是數字人本身形象逼近真實;其次是數字人思想與情感逼近真實?!?/p>
硅基智能數字人是該公司以自然語言處理、語音合成、計算機視覺等技術為內核,創新提出的概念,僅用1張照片和訓練50句話,就可以快速復刻碳基生命,讓親人生動逼真地重現眼前,實現生命云端“永生”。
司馬華鵬表示,數字人的打造過程是非??菰锏?,一個小組負責身體,一個小組負責臉、頭部、口型……但是當你真正把他們全部組合到一塊,數字人張嘴說話的那一刻,令人激動。這是硅基生命崛起的一部分,也是硅基人見證人類的預判變成現實、夢想成真的過程。
目前,硅基智能數字人多是用超寫實的AI算法生成,復刻成本非常低,基本上達到了人人用得起的階段。
“我們的交付已經非常標準化,客戶將大約一分鐘的視頻發送給我們,我們大約一個工作日做出一個數字人,交付給客戶的時候只需要交付賬號即可??蛻艨梢允褂檬謾C號碼登錄,和數字人交談?!彼抉R華鵬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
云視圖研智能數字技術(深圳)有限公司由全球最早一批研究全息顯示技術與應用的專業人才組建而成,目前亦在做AI“復活”逝者的研發。
據介紹,全息技術原理是用先進的光學顯示技術,讓一個逝者的人像跨越空間出現在親人或受眾的眼前,并通過圖像增強技術讓影像具有非常強烈的真實感,猶如穿越時空。
“我們最初是做全息顯示光學,是一種人不在現場,也可以實現面對面的技術。后來我們想這項技術既然能夠應用于等比例1 : 1的人像還原,那么也可以把它用于人像的存儲和還原,可以為不同人群將寶貴的影像留存下來,滿足一部分人的情感需求?!痹埔晥D研智能數字技術(深圳)有限公司總經理汪文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
張明與數字人奶奶“通話”,寄托放不下的情感
首席技術官布基達(左)與自己的全息數字人(右)立體動態影像對話
目前,已有不同類型的技術可將去世親人重現在生者面前,比如實體的仿真機器人,或通過AI、VR等虛擬技術造出數字人??萍歼M步也帶來了情感爭議。
真正的逝去不是死亡,而是被遺忘。AI“復活”逝者因此引起了爭議,有人認為這會影響人們形成正確的倫理觀念,有人則認為這可以讓親人獲得心理安慰,還能感受到逝去的親人仍在身邊。
汪文才認為:“我們通過技術將逝去的人復原出來,無論是對技術研發者、對社會,還是對生者來說,都有積極意義?!?/p>
意大利都靈大學哲學家及專注于數字文化中死亡問題的作家大衛·西斯托(Davide Sisto)認為,在某些方面,通過AI技術“復活”的虛擬數字人物只是歷史上人們尋求與逝者保持聯系或交流方式的一種延伸,“雖然照片可以用靜態的方式代替死者,但當今的AI技術賦予了逝者數字化的‘永生’能力”。
“有的人希望逝者‘復活’,對他們來說在生活沮喪的時候能聽到親人的聲音有一種積極的意義,有利于精神上的振作,情感上的慰藉。但是對于一些不能夠辨別真假的未成年人或者老年人來說,長期依靠科技,會產生‘依賴感’,如何控制人工智能帶來的風險,還有待考量?!鼻迦A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副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梁正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
一個人逝去,總會給生者留下一些印記,有歡樂也有痛苦。比如,不少人與父母之間存在認知鴻溝,難以解決,甚至矛盾頻發。他們在情感上希望與父母溝通,但卻難以正常溝通。梁正認為如果通過技術保留下關系美好的部分,不失為一種好的解決方案。
當然, “復活”的風險也不能忽視——機器在深度學習中或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
“我們選擇做數字永生,是因為我們了解到很多人認同這件事情的價值?!彼抉R華鵬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
無論如何,科技進步讓生者與“逝者”交流已成為現實。心理咨詢師朱銘駿表示,對于用人工智能“復活”親人這件事,不用放大也不用逃避,要分清虛擬和現實,避免沉迷在由代碼搭建出的虛擬世界中。
“幫助‘逝者’歸來是一項長遠的事業?!彼抉R華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