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高 張玉潔 張晨光 劉佑民
2022年5月16日,長沙市雅禮洋湖實驗中學陳磊老師在湖南博物院錄制《青銅之美》跨學科融合課程
近期,長沙市芙蓉區教育局所屬41所中小學啟動新學期“三點半”特色館校美育課程學習,學生通過掃描《館校美育課程》書籍內的二維碼,進入湖南博物院的3D展廳,參與“云游湘博”云課堂課程學習和藝術體驗活動,這一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館校美育課程,來自于湖南博物院與長沙市芙蓉區教育局共同研發的課程成果。
湖南博物院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的八個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也是全國較早探索“館校美育”合作模式的博物館之一。發展至今,其形成了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互相融合的館校美育合作新模式。
近年來,以湖南博物院為代表的全國各類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博機構充分利用館藏資源,通過館校合作方式,打破學科邊界,不斷優化公共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將文物承載的鮮活歷史帶進學校,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近在眼前、觸手可及的實物展品,逐步實現中小學教育資源和博物館、美術館資源的充分融合,推動美育課程綜合性改革,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據了解,2018 年、2019 年和2021年,長沙市中考歷史試卷題中均有湖南博物院院藏文物相關內容?!斑@也是館校合作在教育體系深度融合的典型?!焙喜┪镌涸洪L段曉明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2月20日,湖南師大附中博才實驗中學16名師生來到湖南博物院,開展以“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漆器為主題的“博物館里的美育課”。
在湖南博物院教育員的引導下,師生們欣賞完絢麗華美的漆器后移步到博物館內的專用教室。此次活動帶隊老師、師大附中博才實驗中學教師孫孟姣現場給學生演示漆器的髹漆工藝。
“髹涂器物表面能使器物防腐防蛀,中國是漆的故鄉?!泵侠蠋熞贿呇菔?,一邊教學,學生們聽得認真、提問踴躍。課程結束前,大家還親手在木質杯子上完成了髹漆的過程。
據了解,當日完整的博物館展廳導覽以及現場授課視頻將在長沙市中小學人人通云平臺提供給師生及家長免費觀看。觀眾還可以在多個平臺在線收看。
經過十余年的深度合作,湖南博物院聯合長沙市教育局、長沙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等教育職能部門和長沙市各中小學,陸續研發并推出一系列館校美育交流活動和合作課程,并在國內率先研發以學科核心素養為框架的館本美育課程讀本,加強與美術、歷史等學科專家和骨干教師的深度合作,形成了系統的館校交流活動、教師沙龍、館校合作線上課程等,構建了館校美育課程體系。
湖南博物院教育中心主任李茜子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館校合作是一場“雙向奔赴”:“早在上世紀80年代,湖南博物院集結長沙市歷史老師組建‘博物館之友’,開啟了館校合作探索?!?/p>
2008年,芙蓉區教育局與湖南博物院簽訂“館校美育共建合作協議”。雙方在依法依規、平等尊重、資源共享、聯動共建、公益普惠等原則下,合作開展美術教育基地共建、博物館教育與校外美術教育相結合的項目研究,學??蓛炏壤貌┪镳^美育資源開展課程開發、課程連線、教師研習、參觀展覽等活動,博物館也可深入學校開展社會公益宣傳活動,雙方還每兩年開展一次館校美育共建基地校評選,共同對入選學校授牌等?!翱梢哉f,這一協議開辟了全新的素質教育之路?!遍L沙市芙蓉區教育局副局長楊紅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發展至今,館校美育合作已在長沙全面推行。長沙市教育局學生工作處處長廖學文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近兩年,盡管受疫情影響,但長沙市公共美育公開課仍未止步。除了線下課程和在線直播課程,長沙市教育局“三點半”線上課后服務系列精品錄播課程,面向更多中小學生和更廣泛的群體,惠及全省、全國學生,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通過多次參與“館校美育大課堂”的學習,10歲的張恩銘已經養成了每去一個地方都要逛博物館的習慣。每次參觀后,他還會回家查閱相關資料,并給家人講述文物的故事。
“這種體驗式的自主學習讓人感到非??鞓??!睆埗縻懜嬖V《瞭望東方周刊》,中華大地上的文化瑰寶多如繁星,“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將中華文化的魅力告訴全世界的人”。
2020年10月,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
“政策利好加上疫情影響,讓我們加快探索研發線上課程,確保美育課堂不停步?!崩钴缱诱f,2020年至2022年,湖南博物院共開展“館校美育大課堂”相關活動1110場,參與人數超過10萬人,推出線上課67個,出版教育讀物9種,策劃開展教育展覽1個,開展教育競賽1個。
十余年來,館校美育合作在長沙市生根發芽、不斷壯大,湖南博物院以及芙蓉區不少學校都進行了新的探索實踐。
2022年6月,在芙蓉區馬王堆小學,一場跨越千里的對話連線正在進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岳普湖縣第二小學和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奎屯市第四小學的師生,通過網絡連線的方式,與馬王堆小學的學生同上了一堂傳統文化課,共同學習漆器的工藝美術知識。
獨具特色的西漢文化特色藝術課程、古色古香的校園環境設計、豐富多彩的“西漢文化節”系列活動……馬王堆小學校長李群英說,借助館校合作,“馬王堆西漢文化”特色課程已成為芙蓉區馬王堆小學的一張名片,其辦學文化傳播輻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50余所學校。
無獨有偶,芙蓉區大同古漢城小學堅持“以美育人”的辦學理念,以博物館資源為依托,研發“大美育”館校智慧課程體系,與芙蓉區各中小學組建聯盟共同體,聚焦項目化美育課程的融合共享。
2022年6月10日, 長沙市芙蓉區馬王堆小學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岳普湖縣第二小學和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奎屯市第四小學的師生,通過網絡課堂同上了一堂館校美育課(周宇/ 攝)
大同古漢城小學校長何潔哲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學校每個學期都開展線上線下的館校美育課程,用技術賦能推行“互聯網+云課程”,秉承“無邊界”的學習理念,拓寬課程場域、創新課例模式,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在培育學生的過程中融入核心素養的新路徑,以美育人。
通過“館校美育大課堂”,在創設虛擬資源場館、云端課程研發過程中,教師的理論與實踐水平也獲得了極大的躍升。
大同古漢城小學教研主任何思佳研究館校美育課程已有十余年時間,其間收獲了國家級、省市級不少相關榮譽?!梆^校美育探索匯聚了一批專業化美術教師隊伍,還成就了一批專家型教師?!焙嗡技迅嬖V《瞭望東方周刊》,“成為優秀文化的傳播者,我感到很自豪?!?/p>
芙蓉區瀏正街小學是長沙最早一批開展“館校美育大課堂”的學校之一。校長楊柳說,學校根據自身特色,以湖湘文化為經,以美育課程理念為緯,通過和湖南博物院開展一系列合作活動,為孩子們編織一張美育學習大地圖。截至目前,學生作品獲得相關國家級、省級獎勵500余次。
長沙市教育局副局長繆雅琴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長沙設置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館校美育課程,讓當地的自然美、音樂美、美術美、詩詞美、人文美、城市美鮮活、和諧地走進教材,培養中小學生對地方特色美育資源的審美能力。
館校合作以來,長沙不斷在實踐中總結、優化和推廣,現已實現學生免費到博物館觀展、辦展;免費參加館校項目學習活動;免費享用《館校美育課程》;館校美育共建項目被納入教科院年度考核指標;實施教師隊伍共建,吸納博物館教育中心教育員加入區域“藍絲帶”教育志愿者聯盟,定期舉行研訓交流活動。
據了解,2018年、2019年和2021年,長沙市中考歷史試卷題中均有湖南博物院院藏文物相關內容?!斑@也是館校合作在教育體系深度融合的典型?!焙喜┪镌涸洪L段曉明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長期以來,湖南博物院發揮自身的美育優勢,將開放的展示空間、豐富的館藏資源以及生動的美育教學,融入館校美育共建的活動中,為美育營造實物直觀的學習環境,通過多元化的教育,極大地提升了青少年的藝術想象力和審美鑒賞力?!倍螘悦髡f,“館校美育讓青少年學會用文化的視角解析美,用藝術的思維創造美?!?/p>
至今,湖南博物院館校美育相關成果榮獲全國“青少年中華文物我來講”優秀博物館志愿者服務推進項目、全國文化遺產旅游百強案例、湖南省基礎教育成果特等獎等。
要讓學生把從美術館中獲得的即時感受帶回學校并持續發酵,使多元的審美視角和感性的藝術思維滲透到其學習生活中,讓每一次觀展都產生更為持續的影響力。
2月23日,在國防科技大學附屬中學的初中課堂,穿著華美漢服的湖南博物院教育員正在給學生介紹“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珍貴絲織品、優雅的服飾禮儀和西漢初期高超的織造技術。
當天,湖南博物院特別制作了“朱紅菱紋羅絲綿袍”的仿制品,通過實物體驗,增進學生對服飾禮儀的理解。在教育員的指導下,學生了解了漢初各類精細的面料和各色裝飾紋樣,學習了漢服穿著禮儀,還化身“漢代小商人”,向大家推銷自己挑中的真絲面料。
2021年,湖南博物院申報的“漢風文化進校園”示范項目入選國家文物局“博物館進校園”示范項目,并正式啟動。
李茜子說,該項目牽手河北博物院、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南昌漢代?;韬顕z址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南越王博物院等六家具有漢代資源的博物館以及合作博物館(院)所在地的中小學,期望通過項目實施,提高博物館教育在文化事業中規?;?、集約化、專業化水平,使之成為推動文化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
長沙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孫傳貴表示,未來將擴大開放利用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少年宮、展覽館、紅色教育基地等社會資源,充分發揮社會大課堂的育人作用,讓更多的孩子享受浸入式和體驗式教育。
當前,館校合作這一公共教育模式已在全國各地普及開來。
廣東美術館、山東美術館、湖北美術館等諸多省級美術館在多年前就已開始探索館校合作的模式。近年來,河南省美術館積極打造藝術教育公共平臺,與全省多所學校及藝術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青海省西寧市城中區積極探索構建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培育為重點的美育課程體系,打造“陶藝”“版畫”“水墨”等傳統藝術類特色品牌課程……
此外,還有文博機構與高校聚焦民間基層美育教育,將志愿服務開展到縣鄉和農村,為我國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國家戰略作出重要文化貢獻。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員高選宸認為,館校美育合作使學生能夠走出校園,以更直觀的方式獲得更為立體的學習體驗。但更關鍵的是,要讓學生把從美術館中獲得的即時感受帶回學校并持續發酵,使多元的審美視角和感性的藝術思維滲透到其學習生活中,讓每一次觀展都產生更為持續的影響力?!跋乱徊?,如何將優質展館的美育資源輻射開來,以建館、策展、駐地創作等不同方式實現館校美育合作的全方位普及,將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备哌x宸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長沙麓山國際實驗學校的學生在湖南博物院宋朝文物展展館進行插花體驗(李曙光/ 攝)
李茜子入職湖南博物院20年,見證了館校合作的全過程。她希望,未來,館校合作能夠納入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成為常設課程?!安┪镳^不僅要走進校園,也希望讓更多的學生和老師能夠走進博物館,使博物館成為展示科技與傳統、科技與文物融合的創新平臺,成為人人都能參與的文化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