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王紅茹 | 全國兩會報道
3月13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的決議以及關于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的決議(以下簡稱“兩高報告”)。
兩高報告在回顧過去五年的主要工作中,披露許多重要信息。其中,依法服務優化營商環境、依法維護市場公平競爭、依法加強產權司法保護等表述持續引發熱議。
“高質量發展”是兩高報告的關鍵詞之一。
在3月9日上午黑龍江團召開的代表小組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許勤表示,兩高報告全面展示了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的新成就。積極服務高質量發展,圍繞改革發展穩定履職盡責,體現了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的強烈責任擔當。
兩高報告全面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高質量發展的部署要求,在回顧過去五年的主要工作時,均將高質量發展放置到重要位置。
最高法報告表示,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審結一審商事案件2472.3 萬件,維護市場秩序,優化法治環境,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最高檢報告則強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充分履行法律監督職能,在服務高質量發展中踐行人民至上。
從微觀層面看,高質量發展體現在兩高工作報告里,是一件件具體案件和一個個實實在在的數據。
在“依法助力穩經濟增信心”方面,最高法報告強調,堅持善意文明司法,對依法應當采取查封、保全的財產,盡可能采用“活封活扣”,有效釋放361 萬件案件所涉查封財產的使用價值和融資功能。及時修復企業信用179 萬件次,對13 萬個企業暫緩適用強制措施,通過一系列“放水養魚”柔性措施,讓守信的企業擺脫困境、輕裝上陣。
在“守好經濟安全法治防線”方面,最高檢報告在過去五年工作回顧中指出,依法懲治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犯罪,起訴62.1 萬人,比前五年上升32.3%。護航金融安全,從嚴追訴集資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金融犯罪,起訴18.5 萬人,比前五年上升28.2%。向中央有關部門發出第三號檢察建議,助推將各類金融活動納入有效監管。
中央多次強調營商環境的重要性。
近年來,我國優化營商環境也取得豐碩成果。從2013年至今,我國營商環境全球排名從第96 位躍升至最新的第31 位。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從一定意義上說,我國營商環境取得的豐碩成果,是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結果?!睆V東君言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葉智鍔律師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
依法服務優化營商環境,兩高報告著墨頗多。
最高法報告指出,司法程序質量保持全球領先,為我國營商環境世界排名大幅躍升作出積極貢獻。加強產權司法保護,落實平等保護原則,不論國有民營、內資外資、大中小微企業,一律平等對待、一視同仁。
報告在“過去五年的主要工作”中列舉了相關數據:依法再審糾正張文中案等重大涉產權刑事冤錯案件209 件283 人,對6250 名在押企業經營者變更適用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強制措施,對290 名涉案企業經營者依法宣告無罪,堅決防止將經濟糾紛當作犯罪處理,堅決保護市場主體合法的財產權益、合同權益。
最高檢報告則表示,做實對國企民企、內資外資等各類企業依法平等保護,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把企業產權和企業家合法權益保護落到實處,促進保就業保民生。
最高檢報告亦列舉了詳實數據:2018年發布11 項檢察政策,明確對企業負責人涉經營類犯罪依法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訴的不訴、能不判實刑的提出適用緩刑建議。2020年起探索涉案企業合規改革試點:對依法可不捕、不訴的,責成涉案企業作出合規承諾、切實整改。試點以來,共辦理相關案件5150 件,已有1498 家企業整改合格,3051 名責任人被依法不起訴;另有67 家企業整改不實,243 名責任人被依法追訴。
葉智鍔律師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司法保護應一視同仁,公平正義不應區分國有民營、內外資企業、中小微企業,既能讓全部經營主體都安心經營,沒有后顧之憂,又能在產生糾紛時依法依規解決,提升司法制度的權威性。
值得一提的是,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離不開一流營商環境保駕護航。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表示,希望最高法和最高檢在未來工作中進一步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進一步積極向便民領域延伸各項司法服務,積極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
最高法報告提出,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發布優化法治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意見,全面貫徹平等保護原則,堅決防止以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堅決制止侵害企業家人格權的違法行為,堅決保護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合法財產權益,支持誠信經營,鼓勵公平競爭。
針對近年來出現的侵犯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的案件,最高法報告強調,加大監督指導力度,對錯案一經發現、堅決予以糾正。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方面司法政策,促進優化營商環境,服務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
葉智鍔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認為:“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需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到實處。這就要求司法機關準確把握經濟糾紛和刑事犯罪的界限和紅線,避免通過刑事追責手段不當干預經營主體的正常經營發展,積極推進刑事合規不起訴等制度的探索和完善,建立健全司法制度保障企業的發展?!?/p>
近年來,我國尤為重視對知識產權的司法保護。今年兩高報告均多次提及加大知識產權保護。
最高法工作報告中提到,過去五年,人民法院審結一審知識產權案件219.4 萬件,同比增長221.1%。
最高檢工作報告表示,過去五年,人民檢察院2022年起訴侵犯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及商業秘密等犯罪1.3 萬人,比2018年上升51.2%。辦理知識產權民事行政訴訟監督案件937 件,是2018年的6.7 倍。
“保護知識產權對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特別重要。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可以激發創新動力。如果知識產權得不到保護,就會打擊創新的動力,動搖創新的理念?!比~智鍔說。
中央2018年10月批準設立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設立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試點的決定,并且規定試點期限為三年。
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孫憲忠建議:“及早設立國家知識產權法院,推進我國高水平知識產權審判機構建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