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霞
(莒縣東莞畜牧獸醫站 山東日照 276500)
中暑,是豬熱射病和日射病的統稱,病豬臨床典型癥狀表現為:體溫升高、大量飲水、肌肉顫抖、呼吸急促、痙攣抽搐等。該病主要是由于夏季生豬長時間遭受強烈光照直射,圈舍通風不良,機體散熱差等因素所造成的。為避免病豬死亡,減少經濟損失,及時診治患病豬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研究表明,最適宜生豬生長的溫度為15~24℃左右,如溫度持續>35℃,則會導致環境潮濕悶熱,進而導致生豬出現中暑等現象。夏季氣溫高,尤其是進入三伏天后,光照強烈,氣候炎熱,如生豬圈舍簡陋,缺乏相應的防暑降溫設施,遭遇長時間的日光照射后即可誘發日射??;如圈舍飼養密度過大,圈舍通風差,溫度高,濕度大,影響生豬機體散熱,大量熱量積聚在生豬體內無法排出,即可誘發熱射病。豬中暑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段的豬,尤其是肥胖豬、老齡豬、幼齡豬、虛弱豬,由于其心肺功能差,夏季機體代謝弱,因此中暑的幾率更高。除此之外,夏季生豬飲水不足、鹽分缺失,長途調運,亦可增加豬中暑的概率。
生豬生長發育時,自身代謝可產生一定的熱量,生豬散熱大多是通過蒸發、對流等方式完成的,如環境溫度>31℃,濕度>55%,則會對豬的散熱造成影響,熱量無法散失,導致生豬體溫急劇升高。如環境溫度>35℃,濕度>65%,會導致生豬體溫逐漸接近瀕死臨界值(41℃),進而引發中暑。中暑的病豬,流經肺循環血量增加,呼吸頻率加快,進而出現肺水腫和肺充血等癥狀,心臟負擔明顯加重,最后心力衰竭致死。
中暑生豬不愿進食,但大量飲水,嘴角有大量泡沫,精神萎靡,嘔吐,易驚厥,易痙攣,易抖動,走路不穩,眼結膜充血,體溫升高至42~44℃,氣急喘粗,呼吸急促且困難,可達80~100 次/min,脈搏100 次/min 以上,大量出汗,異常興奮,心律不齊,血液循環障礙,呼吸障礙,肺臟腫大,鼻端有泡沫,呈粉紅色,后期病豬脫水,臥地不起,止排汗排尿,靜脈塌陷,四肢劃水,逐漸昏迷,最終窒息或心肺功能衰竭死亡。
對病死豬尸體進行解剖,可發現嘴唇、皮膚呈紫紅色,血液不凝固,顏色為暗紅色,腦組織水腫并伴有充血表現,鼻腔內有大量血樣狀泡沫,氣管和支氣管內積聚大量分泌物,呈泡沫狀,心臟出血,心包膜出血,腦膜水腫,腦充血,腦脊液增多,肝腎變性。
豬中暑臨床診斷時,有經驗的獸醫人員結合病豬的臨床典型癥狀表現即可做出相應的判斷。需注意,豬中暑和腦膜炎、食鹽中毒等疾病的臨床癥狀存在一定的相似之處,因此要認真做好鑒別診斷工作。豬腦膜炎,病豬異常興奮,持續轉圈,磨牙,發出嘶啞聲,該病可發生于任何季節,經降溫處理后無效;豬食鹽中毒,病豬喜飲水,但無尿或排尿少,大量流涎,嘔吐,盲目前沖,角弓反張,抽搐震顫,后期陷入昏迷。
1)冷敷法。針對處于中暑初期且癥狀較輕的病豬,可采用冷敷法,用涼水(井水最佳)浸泡棉被、濕布后敷在病豬頭部、心口等位置,或者可直接用涼水噴灑病豬的頭部、胸部、全身,或用涼水灌腸。冷敷法可起到不錯的降溫效果,能加快血液循環,幫助病豬恢復平穩呼吸。當病豬體溫降至39℃后即可停止冷敷。冷敷期間應營造通風的圈舍環境,同時肌注地塞米松,按照2mg/kg·bw 劑量使用,提高治療效果。
2)刺激法。針對中暑后昏迷的病豬,可將大蒜、生姜搗碎后抹在病豬的口鼻處,病豬呼吸時可吸入刺激性氣味,誘導病豬打噴嚏蘇醒。亦可皮下注射安鈉咖5mL+尼可剎米注射液2mL,利用藥物刺激病豬蘇醒。
3)放血法。在中暑病豬的耳部、尾部端處消毒并放血,放血量控制在200mL 左右,然后喂服病豬干姜、大黃、樟腦混合液10mL,或靜脈注射復方氯化鈉注射液200mL 亦可。
針對中暑較重的病豬,可肌注10%安鈉咖10mL;針對出現脫水的病豬,可靜脈注射5%葡萄糖生理鹽水500mg;針對異常興奮的病豬,可肌注鹽酸氯丙嗪,按照2mg/kg·bw 劑量使用;針對高燒的病豬,可肌注磺胺嘧啶10mL 或肌注青霉素80 萬IU;針對心衰虛脫的病豬,可肌注0.1%腎上腺素2mL 或肌注尼可剎米注射液2mL,并靜脈注射50%高滲葡萄糖注射液100mL 和5%碳酸氫鈉溶液150mL;針對心肺功能不全的病豬,可肌注10%安鈉咖注射液10mL;康復階段可適當喂食2%氯化鈉溶液。
中獸醫將豬中暑稱為黑汗風,治療時應遵循清熱解暑、鎮靜開竅等原則和要求。針對癥狀較輕的病豬,可采用“清暑香薷湯”治療,取香薷25g,炙杏仁、藿香、佩蘭葉、知母、青蒿、陳皮各30g,滑石90g(先煎),將上述中草藥加入適量水煎熬成藥液去渣分早晚2 次服用,1劑/d,連服3d;針對中暑癥狀較重的病豬,可采用“白虎湯”合“清營湯”治療,取生甘草25g,知母、黃芩、金銀花、青蒿、生地、玄參、竹葉各30g,西瓜皮1kg,生石膏300g(先煎),將上述中草藥加入適量水煎熬成藥液去渣分早晚2 次服用,1 劑/d,連服3~5d[1]。
生豬養殖前,做好選址建舍工作非常重要。養殖人員應在將豬場建設在地勢較高、通風良好、植被較多的位置,營造冬暖夏涼的環境。要保證圈舍周邊有充足、干凈的飲水,滿足豬群夏季飲水需求,確保干旱時不斷水。禁止低洼地建造豬舍。要控制好圈舍朝向,以坐北朝南最為適宜。要合理規劃生活區、養殖區,避免各個場區之間相互污染。要重點做好豬舍隔熱設計工作,豬舍外墻可用石灰水涂成白色,提升光照反射能力,減少熱能的傳遞。
夏季氣溫高,應及時將豬舍頂部的篷布、塑料薄膜等撤掉,加快散熱??稍谖蓓斾佋O麥秸、稻草等,增加隔熱效果。要及時開啟豬舍內的門窗,加快空氣流通。門窗可安裝紗窗,防止圈舍內進入蚊蠅。必要時,可在圈舍內安裝風扇、排氣扇,滿足高溫季節和時間段降溫需求,降低豬中暑的概率。規?;i場,可設置空調系統,確保夏季生豬健康生長。
首先,夏季可用涼水沖洗豬體,養殖人員可設置滴水降溫系統,每間隔1h 滴水降溫1 次?;蛲ㄟ^噴霧、噴淋的方式降溫,凈化空氣,但應注意灑水降溫會增加圈舍濕度。其次,在屋頂設置噴淋系統,降低屋頂面溫度,減弱輻射熱向舍內傳遞。最后,可應用水簾降溫法,通過在機械通風的進風口位置設置不斷加水的水簾,用風扇對水簾吹風空氣經過濕簾時由于水分蒸發,進而達到降溫的目的[2]。
規?;i場,養殖人員可將速生楊栽植于豬舍四周,亦可在地面鋪設草皮,進而有效綠化養殖場周邊環境。小型豬場及散養戶,可在豬舍前后搭建遮陽棚,減少陽光直射?;蛘咭嗫稍灾惨恍┨俾愔参?,如:西葫蘆、絲瓜等,均可起到不錯的遮陽效果,營造舒適的圈舍環境,同時也能夠豬群提供一些青綠飼料,降低養殖成本投入。
夏季氣溫高,養殖人員應增加青綠飼料的喂食量,如:冬瓜、青菜、西瓜皮等等,減少高能量飼料喂食量。要結合季節性因素調整控制日糧中能量飼料、青綠飼料的比例,一般情況下,進入夏季后每只豬每天需喂食青綠飼料1.5~2kg,能量飼料降至45%~50%。同時每間隔2d 內服一次食醋60g,或每間隔1d 飲用1 次綠豆湯,或每間隔1d 喂食1 次西瓜皮或西瓜,均可起到不錯的避暑效果。此外,高溫季節可將0.2%碳酸氫鈉拌入飼料中喂食豬群,防止豬群出現熱應激的現象。
夏季氣溫高,尤其是11—14 點這一時間段,是一天中的最高溫時間,此時要盡可能地減少豬群活動量,并靈活地調整喂料時間。實驗表明,夏季分別在早晨5—6 點、中午10—11 點、下午6—7點喂食最為適宜,同時要在每天上午9 點和下午3 點補充1 次青飼料,同時飲用適量0.5%食鹽水,可顯著降低豬中暑的發病率。需注意,夏季喂料時應檢查飼料情況,避免喂食豬群發霉腐敗的飼料,飼槽中如有積料,應及時清理干凈,防止腐敗后仍被生豬食用。夏季可改喂濕料,增加豬群水分補充,防止水分不足造成脫水[3]。
夏季飼養密度過大,亦是誘發豬中暑的重要因素。因此進入夏季后養殖人員要適當調整飼養密度,結合生豬日齡及時分群,避免過度擁擠。實驗表明,夏季育肥豬每只占地1~1.2m2為宜,公豬每頭占地2.2m2,種母豬每頭占地1.5m2,哺乳母豬每頭占地3m2,斷奶仔豬每頭占地0.3~0.5m2。母豬、公豬最好單獨圈養,育肥豬每群控制在15 頭內,仔豬每群控制在25 頭內。必要時,可在地面鋪設細砂,讓生豬躺臥散熱,防止中暑[4]。
綜上所述,中暑是夏季生豬養殖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威脅生豬的健康生長。養殖場戶應高度重視預防工作,制定完善的預防措施,降低夏季豬中暑的概率。針對患病豬,則要及時診斷治療,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幫助中暑豬及早恢復健康,降低死亡率,提高生豬養殖效益,推動養豬業健康發展?!?/p>